中国车企在海外销量逐渐提升。截止今年 7 月,奇瑞、上汽、比亚迪三家企业海外销量均突破 55 万辆大关,引发行业内外高度关注。奇瑞以 66.9 万辆的海外销量暂居榜首,比亚迪增速最快,但占比较低,上汽 MG 品牌成了中国车企在欧洲的代表。
自 2001 年开启出口征程以来,奇瑞已在全球 11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疆拓土,海外累计销量达 500 万辆。其在东南亚、中东等市场凭借长期积累的品牌认知度与本地化策略,7 月单月海外销量超 11 万辆。然而,尽管销量可观,但技术创新层面仍显乏力。相较于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构建的技术护城河,以及上汽"端到端" 智驾大模型实现的智能化突破,奇瑞尚未形成具有行业颠覆性的核心技术优势。
上汽集团海外销量同样出色,且在欧洲市场表现尤为突出。MG 品牌在欧洲已成功跻身主流行列,1-7 月终端交付近 18 万辆,上汽通过在欧洲建立研发、设计、营销等全产业链体系,深度融入当地市场,如 MG Cyberster 在英国古德伍德速度节大放异彩,但欧洲市场竞争激烈,反补贴税等贸易壁垒持续施压,加上当地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续航、充电便利性等要求严苛,上汽在提升产品利润空间与满足用户需求方面压力巨大。
比亚迪作为新能源领域的"后起之秀",海外销量增速惊人,前 7 月达 55 万辆,同比增长超 200%。其凭借 IGBT 芯片等核心技术,以及汉、唐等高端车型在欧洲市场崭露头角,售价甚至高于国内。不过,比亚迪海外销量占总销量比重仅两成多,与奇瑞、上汽海外市场占比相比,差距明显。在海外布局上,比亚迪工厂建设进度落后,目前仅有巴西工厂实现首车下线,而奇瑞在海外已拥有超 10 家散件组装工厂。
除此之外,长城、长安、吉利等车企也在海外市场积极发力,长城海外销量占总销量三成多,长安达 34 万多辆,吉利也有 21 万辆 。零跑汽车等新势力上半年出口两万多辆,其中八成销往欧洲 。但这些车企在技术创新、品牌影响力与海外布局上,与三强仍有差距。
随着欧洲《新电池法》等政策法规实施,对车企供应链碳排放、电池回收等提出更高要求;东南亚部分国家发起反倾销调查,贸易保护主义抬头。中国车企海外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。
凯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